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
9月4日,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总工会了解到,由四川省总工会、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指导,成都市总工会、川观新闻联合开展的2025年成都市“爱心冰柜”公益活动开展一个月来,已设立起超过800个站点,累计送出超过45万瓶饮用水,相当于每天有1.5万瓶爱心水流向户外劳动者手中。这组数字背后,不仅是工会对户外劳动者的关爱,更是成都这座城市对户外劳动者最质朴的敬意。
爱心冰柜
数字背后的温暖接力
武侯区玉林西路职工驿站的智能冰柜上,实时跳动的补给数据揭示着这座城市的温度:8月6日高温红色预警期间,系统自动触发应急响应,6个重点区域2小时内完成5000瓶补给。环卫工人李秀芳的取水记录被精准捕捉——她每天取水3次的时间规律,正是动态补货算法的重要参数。
除了企业,普通市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公益行动。王哥、刘大姐等市民自发将水送到龙泉驿区书南社区职工驿站;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捐水,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助人为乐的种子。在双流区永福社区驿站,双流实验小学五年级九班的二十多个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送来5400瓶爱心水,李沐晨小朋友说:“快递叔叔喝完水,会对冰柜比个爱心。”这种微小的互动,正是项目社会价值的生动注脚。
从爱心到智慧的蜕变
“去年首批试点时,爱心冰柜还比较少。”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如今800个站点已形成15分钟服务圈。“2025年,爱心冰柜公益活动迎来了全面升级。点位更密、补给更足、查找更易——三大升级让今年的爱心冰柜更加贴心实用。”
本次活动依托成都市总工会完善的驿站网络,800多个“爱心冰柜”深入城市核心区、交通枢纽、产业园区等户外工作者集中且高温作业高频的区域,织就了一张更为细密的“清凉守护网”。
创新设置的“动态补货机制”成为今年活动的一大亮点。后台实时监测高温数据,对连续3天超38℃的重点区域,增加配送频次,确保爱心冰柜“不断档”。8月6日,成都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后,短短2小时内,工作人员就完成了对六个区县“爱心冰柜”职工驿站超两万瓶饮品的补给。
户外工作者只需现场扫码或登录“川观新闻”客户端点击“爱心冰柜地图”,即可查询附近的清凉补给站。这不仅方便了户外劳动者,也让爱心人士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到捐赠爱心水的公益活动中来。
这些创新细节如同散落的珍珠,串联起该项公益活动的进化轨迹:当高温预警发布时,工会驿站立即启动应急配送,站点内的急救药箱里,藿香正气液与冰镇矿泉水并列存放;2425个工会驿站的资源共享系统,让取水者能同时查询附近休息区位置。
倾听户外劳动者心声
在成都800多个“爱心冰柜”点位中,每一天都上演着温暖的故事。锦江区书院街道职工之家驿站,成为许多户外劳动者的“能量补给站”。书院街道总工会副主席江帆表示,该站点今年8月设立以来,平均每天有超百人次前来取水。“除了矿泉水和防暑药品,我们还提供茶饮和解暑汤品。”更让她感动的是,今年暑假不少家长特意带孩子来捐赠爱心水,“这份爱心的传承让我非常触动。”外卖员管世潮边取水边说:“送餐间隙能来这里补水、歇脚,还能领到早餐和防寒防暑礼包,让我感受到了被尊重和关怀。”
跳澄河街道杉板桥社区工会驿站,则在服务多样性上下足功夫。工作人员巫建飞介绍,该站点自7月设立以来日均送出超百瓶冰水,“我们还提供气泡水、藿香正气液,驿站内的咖啡店还会熬制绿豆汤。”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次工作人员正在补水,两名路过的外卖小哥见状立刻冒雨跑来帮忙,“那一刻我觉得,爱心是真的会传递的。”
“爱心冰柜”发起地,老板赵春燕向爱心冰柜补水
作为“爱心冰柜”发起地的青三椒火锅店,如今,已成为这场公益行动的“精神象征”。老板赵春燕回顾八年前最初的善举:“当时只是看见环卫工人坐在路边休息,想请他们进店喝杯茶。”从一张小木桌发展到全市800多个点位,她直言“从未想过会有今天”。令她感动的是,有两三位爱心人士坚持每月捐水,很多市民直接网上下单寄到店里。“我们还提供爱心面,有些受过帮助的人找到工作后,也会回来送水。”她笑说,“爱心冰柜的水越用越多,这份善意也在不断生长。”
黄忠社区驿站爱心冰柜
黄忠社区驿站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服务。社区居委委员宋碧珂透露,最初冰柜设在二楼,发现不便后迅速调整至一楼社区食堂旁。“高温天每天能取出50多瓶水,每周补货两次。”除了冰饮,该站点还提供电解质水、应急药品、空调休息区,户外劳动者在食堂用餐可享85折优惠。“爱心冰柜传递的是‘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’的城市精神。”环卫工人李承君说:“听到工作人员说‘一定要保证大家随时有冰水’,心里特别暖。”
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